网页抬头

最新消息:

敬请关注 ①2023年6月7日北京宴收藏礼品 ②艾立康可直接进入三期临床 ③浅谈新冠肺炎的中医疗法 ④艾立康审评延迟通知 ⑤浅评癌症免疫疗法与中医破阴通阳法 ⑥安哥拉HIV抗体转阴感谢信 ⑦杨小勇:艾立康在安哥拉的临床汇报 ⑧安哥拉Emiliana的艾立康抗体转阴检测单 ⑨安哥拉Emiliana釆血现场以及合影


 

 

“是动”、“所生病”内外因考  

东阳市孙氏本草中医药研究所  孙传正

主题词:自动病  所生病   内外因说  补训

    “自动”、“所生病”源于《灵枢·经脉篇》,自《难经》将其发挥为“气先病”、“血后病”【注1】,几成疾病分类名词。至元代异见凸起,滑寿《校注十四经发挥》认为,“是动”为经络病,“所生”为脏腑病。明清更是百花齐放:张景岳认为“动言变”【注2】;张志聪认为“是动”病因于外,“所生”病因于内【注3】;徐灵胎则认为“是动”乃本经病,“所生”旁及他经【注4】。诸家争论焦点,主要集中在“自动”与“所生病”的病因病位区别。孰是孰非,至今未有定论。笔者认为,张志聪的内外因说,最合乎逻辑与原文本意。然因《内经》成书于战国时期,沧海桑田,语言环境为墙,唐·王冰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自序也感叹“其文简、其意博、其理奥”,复经斗转星移,岁月淹流,文字语义变化层叠,诸多语意难为后世正确训解。张氏由于未充分展示其“内外因”说理依据,因而未被统一认可。本文兹就张氏内外因说,借助古文文法语法工具,从句子结构、字语原义、经文比对诸层面予以训考,申其经文本意。

【注1《难经·二十二难》:经言脉有是动,有所生病。一脉变为二病,何也?然:经言是动者,气也;所生病者,血也。邪气在气,气为自动;邪气在血,血为所生病。气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气留而不行者,为气先病也;血壅而不濡者,为血后病也。故先为是动,后为所生也。秦越人引用自动所生病之出发点,重在发挥内经气血理论,提示其疾病从气到血的演变规律,为后世温病论治奠定了基础。

【注2·张景岳的《类经》十四卷注释:动,言变也,变则变常而为病也,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。并对《难经二十二难》先气后血提出质疑:细察本篇之义,凡在五脏,则各言脏所生病,凡在六腑,则或言气,或言血,或脉或筋,或骨或津液,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,非以气血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。但对所生病并未加以解释。

【注3明清·张志聪《灵枢集注》云:是动者,病在三阴三阳之气,而动见于人迎气口,病在气而不在经……所生者,谓十二经乃脏腑之所生,脏腑之病外见于经也。夫是动者病因于外,所生者病因于内……又不必先为是动,后及所生。强调是动病因于外,所生病因于内。因何病因于外,因何病因于内,并未求证。【注4·徐灵胎《难经经释》: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,所生诸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

1是动外因说语法分析

《灵枢·经脉篇》的主题宗旨是精通经络以治病: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本文旨在辩清是动所生病之病因病位区别,盖病因明了方可言治也。是动所生病,均在《经脉篇》十二正经每经叙述中,且格式完全相同,故以每经文意结构为主要讨论依据。《内经》修辞,简洁婉约,韵味华美,层层递进,用句讲究排偶对举,遣词顾及对应。现举脾足太阴经分析其二者区别。原文曰:脾足太阴之脉,起于大趾之端,循趾内侧白肉际,过核骨后,上内踝前廉,上踹内,循胫骨后,交出厥阴之前,上膝股内前廉,入腹,属脾,络胃,上膈,挟咽,连舌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膈,注心中。是动则病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体不能动摇,食不下,烦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闭,黄疸,不能卧,强立,股膝内肿痛厥,足大趾不用

该经文是动所生病的语法结构,系排偶复句,且都是判断句。依据排偶对举的遣词对应原则,是动在句首,与其对应的应是是主,而非所生病。所谓对举,即对应词语的位置结构一致,意义相同或相近,或则相反。故而所生病是动显然不在同一语境。如以并立而观,则属文义不伦。理由如下:

1是动则病,判断句。由主谓词组+动宾结构组成。为主语,为谓语(动词),为宾语。为判断语,夹于动宾之间,加强其判断作用。

2义,指示代词,代指脾足太阴经脉。古文常见的是之谓也此之谓也,义同。

3者动气,客气之动,动词。本句气字省略,乃古人顾及文韵美之常用手法,故《内经》经旨当从无字处求之。客气者天地之气,六淫及司天在泉5诸因,故是动则病为外因致病。

4者疾病,名词。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为联合补语,是对宾语的具体说明。需提示的是,身体皆重句,当在得后与气之前,倒装句在古文中颇为常见。

或曰:何以证其是动病,系外因所致耶?

答曰:《内经》一书,虽内容浩瀚,却逻辑严谨,互为呼应,今以它篇经文比对之,则一目了然矣!

将脾足太阴脉之是动,比对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之:岁厥阴在泉,风淫所胜……民病洒洒振寒,善伸数欠,心痛支满,两胁里急,饮食不下,膈咽不通,食则呕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。脾足太阴之是动,与岁厥阴在泉如出一辙也。岁厥阴在泉者,客气致病,外因致病也。无独有偶,两条经文都有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句,是动外因致病无可非议矣。盖者得气,得司天在泉流转后之客气所助,其病转衰。快然如衰者,病衰轻快貌。夫司天在泉之于疾病影响,在于天人相应,五行生克制化。司天在泉之气相克则病,司天在泉之气相生则病衰。然则风雨寒热,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(灵枢·百病始生篇)。故而是动者,外因主之内因应之,病位以经脉运行部为主,并涉相关脏腑功能。倘将该经是动则病译成现代汉语,那就是:凡见到舌根牵强不灵,身体沉重,胃脘痛,食后易呕,腹胀而多呃,待天时转换后,病情能适时缓解的证候群,就可判断为脾足太阴经受到了诸如司天在泉等客气扰动而致病,就应按外邪致病原理进行积极治疗。

又如胆足少阳脉之:是动则病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转侧,甚则面微有尘,体无膏泽,足外反热,是为阳厥。比对《至真要大论篇》之:岁阳明在泉,燥淫所胜,则雾露清暝。民病喜呕,呕有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反侧,甚则嗌干面尘,身无膏泽,足外反热。又见胆足少阳之是动,与岁阳明在泉如出一辙也。盖阳明燥金在泉胜其胆木,金气清寒而胆脉相火茵蕴,故病此。

再如肝足厥阴脉之: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俛仰,丈夫(贵)疝,妇人少腹肿,甚则嗌干,面尘,脱色。比对《至真要大论篇》之:岁阳明司天,燥淫所胜……筋骨内变,民病左肋胁痛,寒清于中,感而虐,大凉革候,咳,腹中鸣,注泄鹜溏……心胁暴痛,不可反侧,嗌干,面尘,腰痛,丈夫痜疝,妇人少腹痛,目昧眦,疡疮痤痈,蛰虫来见,病本于肝。再次发现,肝足厥阴之是动,在岁阳明司天皆见。盖阳明燥金司天胜其肝木,阳明之胜,清发于中,故病此。岁阳明司天病本于肝一句,说明是动乃外因主之内因应之,最终由经入脏入腑。病本于肝之字,以最终解。它如岁厥阴司天病本于脾、岁少阴司天病本于肺、岁太阴司天病本于肾、岁少阳司天病本于肺、岁太阳司天病本于心,均说明疾病由外而内的演变规律,此即是动之规律也。

综上,是动则病系于外因致病者明矣!

【注5】:六气司天在泉运气

六气:风木、寒水、湿土、燥金、君火、相火,天地之气也。司天主天气,行上半年六个月之令,在泉主地气,行下半年六个月之令。

子午年:少阴君火司天,阳明燥金在泉。丑未年:太阴湿土司天,太阳寒水在泉。寅申年:少阳相火司天,厥阴风木在泉。
卯酉年:阳明燥金司天,少阴君火在泉。辰戌年:太阳寒水司天,太阴湿土在泉。巳亥年:厥阴风木司天,少阳相火在泉。

 
2
是主内因说语法分析

承前文。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体不能动摇,食不下,烦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闭,黄疸,不能卧,强立,股膝内肿痛厥,足大趾不用。判断句。

1是主脾所生病者,由主谓词组+限制性定语+所字结构组成。为主语,为谓语,脾所生病为联合宾语。所生病系古语法的所字结构,所字在生病这一动词性词组前,表示行为原因。为限制性定语,限定所生病的范围。为补语,指示代词,代指舌本痛,体不能动摇,食不下……足大趾不用等证候,加强肯定语气。

2义,与前句同,代指脾足太阴经。主事义,与心主血脉脾主四肢义同。依据排偶对举原则,前句客气,该句则为本气。客气既为外因,本气则为内因,此反义对举也。

3)十二正经所生病之固定格式是自主×所生病者“×”系本句关键词,定语,限定疾病范围。原文的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肾五阴经均限定于所属本脏,胃足阳明则限定于血,大肠手阳明限定于津液,小肠手太阳限定于液,膀胱足太阳限定于筋,心包手厥阴限定于脉,三焦手少阳限定于气,胆足少阳限定于骨。总之,无论定语所限定的是脏器、血、津、液、筋、脉、气、骨,均系人体内生组织或成份。

综上,自主×所生病,系于内因者明矣!至其属腑经脉之是主,因何非定语于所属器官,则非本文讨论范围,从略。

或曰:试述是主脾所生病成因,可乎?

答曰:然也。《素问·调经论篇》云:夫邪之所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。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阳主外阴主内,此明言生于阳者外因客气致病,生于阴者内因本气致病。所谓脾所生病者盖脾之本气主湿,或因久居湿地,或多食寒凉,或受司天在泉寒湿诱导,致寒湿内生,即脾之本气致病也。寒则痛也,脾脉上膈,挟咽,连舌本,故舌本痛。脾恶湿,湿重脾失运化,故食不下。脾脉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膈,注心中,寒湿扰动心火,寒火交战,故心主不安而烦,心下隐痛。动为阳静为阴,湿性重浊,阳气被郁,是故体沉拘于动摇。湿性趋下,脾阳不升,故便溏瘕泄。脾不运湿,故水困、黄疸。卧为阴立为阳,湿性从阴,卧则湿聚,故卧则不舒。足太阴脾脉,过股膝至大趾,寒湿齐聚则经脉壅塞,故强立则股膝内肿痛而厥逆,足大趾不用。此厥者,寒厥也。上述证候,病位以络属脏腑为主,并反映于经脉运行部。它经是主均仿此,不复赘述。倘将脾所生病译成现代汉语,那就是:凡见到舌本痛,身体沉重,活动不便又不宜卧,纳差,烦心,心下急痛,小便少而大便溏,甚则黄疸,强行站立则股膝内肿,痉挛疼痛,足大趾不听使唤等证候,就可判断为脾足太阴内生寒湿而致病,应按内生病进行积极治疗。

后语:

《黄帝内经》系中医学之根。虽时代进步,医学发展,然则木之无本,水之无源,则必枯矣!张仲景伤寒六经辨治,叶天士温病卫、气、营、血论治,均脱胎于《内经》,《内经》要义其可忽乎?然因数千年文字语义变迁,不少《内经》原旨难为后人释解,故有是动所生病经义不明之患。迭加百年西学东渐,科学主义主横行无忌,医古文教学被长期搁置,古经义不明自不待言。学子真欲学好中医,难舍医古文,舍此则为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矣!用时方嫌读书少,读懂医古文原义,重在掌握古文修辞语法知识,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积淀,厚积才能薄发。拙见妥否,敬请高明者正之!